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賞鳥與禽流感

筆者:圖.文∕若 如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幾位好友餐敘,席間有人問我: 「現在還賞鳥嗎?」 「賞。」我答。 「現在正在鬧禽流感呀!」 「臺灣至今還不是疫區,僅去年一年,就有八十多個國際賞鳥團體來臺賞鳥。」我回答說:「別人可要花十八萬新臺幣才能成行!」 禽流感三個字,聽來很怕人。不過,預防工作做得最嚴的,不是東南亞疫區,而是紐西蘭。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,我到紐西蘭旅遊,坐了十一個小時飛機才抵達,飛機一降落後,人與行李都不准動,得等衛生人員上機全面消毒後,才能下機。真正疫區如今都尚未採取這種措施。 「禽流感」的英文為Bird Flu,有人譯為「鳥流感」。這種病毒,通常存在於鳥類的消化系統中,一般來說不會發病,就是發病也不會傳染給人類。這種病毒分為二類,一為低致病性(Low pathogenic)病毒H5N2,一為高致病性(Highly pathogenic)病毒H5N1。令人膽戰心驚的是H5N1,這種病毒的宿主也是鳥,令人擔心的是這種病毒的突變,一旦演變成人傳人,因人無抗體,就可怕了。最早預測,一旦大流行,可能有五百萬人傷命,後來增加為五千萬,最高曾預言一億人。 不過,這是傳染病學者的假設。因為這種微生物的基因是RNA,與人的基因DNA不同;DNA不會變,RNA會變,突變後將人作為宿主,麻煩就大了。本來這種顧慮是對的,是應採取預防措施,但是這種大膽假設,就科學研究方法來說有問題,因為發生重大變化,不只是一種「因變數」就一定產生「果變數」,會影響突變的變數很多,如果這些影響變化的變數不清楚,或者未能掌握,就貿然預估疫情以及死亡人數,就只是會「嚇人」。 根據世界各地疫情報導,到目前為止,雖然已發現H5N1病毒出現變化案例,但是仍無人傳人的案例;多數病例,不是吃了染禽流感的病死雞,就是因接觸到這類鳥的糞便而感染。至於這種病毒的特性,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宣布:H5N1病毒在低溫攝氏四度時,可在鳥糞中存活卅五天,而在高溫攝氏卅七度,則只能活六天。這種病毒怕熱耐寒,還有紫外線及人類胃酸可予削弱。因而得禽流感的病雞生的蛋,放在冰箱內反而比放在外面危險。 在已知的禽流感傳染途徑中,除直接接觸到鳥糞中的病毒粒子外,就是大量鳥糞中病毒粒子隨灰塵為車輛揚起,污染空氣而為人吸入。預防之道,在避免接觸及吸入這種污染的空氣。目前的治療方法,是在病發四十八小時內,服用克流感(Tami flu)最有效。 至於賞鳥會不會得禽流感?有人一定會說,離野鳥越遠越好。不過,想想看,山川河流、曠野田園、公園住家、大街小巷,到處有鳥飛來飛去,人不賞鳥,鳥可是不請自來,尤其是深宅大院,鳥最愛光臨,如為防禽流感,禁止賞鳥,那實在是不知鳥為何物! 賞鳥與養鳥不同,賞鳥多在遠距離欣賞,不但尊重鳥的活動空間,更不會去接近野鳥。賞鳥地區多為河川濕地,以及森林地帶,車輛少,塵土飛揚的機會不大。實際上,賞鳥的人,在觀察中,及時發現鳥的狀況,正好做了防禦禽流感的前哨尖兵。臺灣有幾次發現疑似禽流感的情況,都是鳥友首先發現,即時反映給衛生防疫機構,所幸檢驗結果屬H5N2低致病性病毒,所以至今仍非禽流感疫區。 臺灣四季如春,鳥況又佳,最近在彰化褔寶濕地,發現全球罕見的混種鴨,經世界鳥類學者鑑定,為青頭潛鴨與紅頭潛鴨雜交而生,極為少見;加上馬祖出現的黑嘴端鳳頭燕鷗,這種消失六十年又突然出現的「神話之鳥」,轟動國際賞鳥協會,吸引大批國際賞鳥人士前來。當國際人士因臺灣非疫區,蜂擁而來賞鳥時,我們自己不敢賞鳥,豈非怪事? (點閱次數:1273)